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(yī)院 岳云 吳迪 吳安石 芮燕等
臨床試驗方法(包括必要時對照組的設置):
本試驗目的是與臨床常用方法比較,驗證可調型一次性使用持續(xù)注入器在臨床全身靜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受試者為北京朝陽醫(yī)院擬實施靜脈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擇期手術患者。
1、全身麻醉方案:
本試驗為前瞻性、隨機、對照臨床驗證。受試者為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(yī)院擬行擇期手術、需要實施靜脈全身麻醉的患者。常規(guī)監(jiān)測患者無創(chuàng)血壓(收縮壓和舒張壓,SBP、DBP)、心電圖(心率,HR)、脈搏血氧飽和度(SpO2)和BIS值。所有患者均行快速誘導氣管內插管,靜脈給予咪唑安定0.03-0.04mg/kg、異丙酚1-2mg/kg、羅庫溴胺0.8-1.0mg/kg、舒芬太尼0.2ug/kg,后行氣管內插管,接麻醉機機械通氣,異丙酚、瑞芬太尼持續(xù)靜脈泵入,間斷追加愛可松或異丙酚,根據(jù)血壓、心率、BIS值調整麻醉藥輸注速度,維持合適的麻醉深度,使BIS值維持在40-60。兩組瑞芬太尼皆采用Grasby3500泵入;對照組異丙酚采用Grasby3500持續(xù)泵入,試驗組異丙酚采用SHI3-50-10/25/35型可調型一次性使用持續(xù)注入器持續(xù)泵入。手術縫最后一針時停止異丙酚和瑞芬太尼的泵入,觀察患者蘇醒時間。記錄患者麻醉誘導前及麻醉期間各時點血壓、心率、SpO2 、BIS值的變化以及手術結束后患者蘇醒時間。記錄手術中是否使用麻黃素及使用劑量和次數(shù),記錄是否單次追加異丙酚及追加劑量和次數(shù)。
2、硬膜外麻醉
選擇在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(yī)院擬采用硬膜外麻醉行擇期手術的患者,隨機分入試驗組:可調型一次性使用持續(xù)注入器SHI3-50-4/6/10型組和對照組:常規(guī)間斷給藥組。麻醉方法:患者入手術室,開放外周靜脈,常規(guī)監(jiān)測無創(chuàng)血壓、心電圖、脈搏血氧飽和度。行腰1、2間隙穿刺,硬膜外腔置管。2%利多卡因4ml作為試驗量排除全脊麻,后預負荷量(2%利多卡因8-10ml)。試驗組采用可調型一次性使用持續(xù)注入器SHI3-50-4/6/10型持續(xù)硬膜外腔泵入局麻藥,對照組按常規(guī)操作硬膜外腔間斷給藥。如麻醉效果不全,則經硬膜外腔追加局麻藥。記錄患者基礎無創(chuàng)血壓、心電圖、脈搏血氧飽和度值以及手術期間各觀察時點血壓、心率、SpO2 的變化,記錄麻醉平面,手術結束評價麻醉效果。記錄手術中是否使用麻黃素及使用劑量和次數(shù),記錄是否單次追加2%利多卡因及追加劑量和次數(shù)。根據(jù)肌肉松弛情況、止痛效果評價麻醉效果。
所采用的統(tǒng)計方法及評價方法:
數(shù)據(jù)統(tǒng)計學處理采用SPSS11.5軟件,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方法,采用雙側檢驗,計數(shù)資料采用卡方分析,P值小于或等于0.05被認為所檢驗的差別有統(tǒng)計學意義。
統(tǒng)計分析內容:
(1) 入組病例基本數(shù)據(jù)及完成情況。
(2) 患者圍術期生命體征。
(3) 患者圍術期BIS情況和蘇醒時間。
(1) 患者麻醉神經阻滯平面。
(2) 麻醉效果評價。
(3) 患者術中其他藥物的給予情況。
(7) 不良事件發(fā)生。
臨床評價標準:
一 有效性評價:
1.與對照組相比,在滿足臨床麻醉效果指標上沒有統(tǒng)計學差異。
2.全麻患者的評價標準包括心血管系統(tǒng)反應、BIS值的變化,蘇醒時間等。
3.硬膜外麻醉者的評價標準包括心血管系統(tǒng)反應、麻醉效果和麻醉平面等。
二 安全性評價:
1.試驗中未出現(xiàn)嚴重的不良反應或不良反應事件;
2.試驗中產品未出現(xiàn)嚴重故障。
3.試驗設備總體性能,達到或優(yōu)于同類產品性能。
臨床試驗結果:
(一)全身麻醉
1、病例入組情況
本試驗共完成試驗病例30例?;颊咭话闱闆r見表1。兩組患者的年齡、體重、男女比例無顯著性統(tǒng)計學差異。
30例試驗對象中全部按方案完成試驗,無退出或中止試驗現(xiàn)象。
2、兩組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較
整個試驗無不良事件、嚴重不良事件出現(xiàn),器械無嚴重故障發(fā)生。
麻醉過程中兩組患者各觀察時點的血壓(包括SBP和DBP)、心率、脈搏血氧飽和度、BIS值無顯著性統(tǒng)計學差異?;颊咛K醒時間無顯著性統(tǒng)計學差異(見表2)。
3.麻醉期間兩組患者是否使用麻黃素和追加異丙酚,使用劑量和次數(shù)無顯著性統(tǒng)計學差異(見表3)。
(二)硬膜外麻醉
1.共計32例患者進入本觀察,其中對照組1例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提出退出本研究,試驗組1例患者由于手術時間長于3小時,與試驗設計不符被剔除。故試驗組包含15例患者,對照組15例。
2.兩組患者的年齡、體重、基礎血壓、心率、脈搏血氧飽和度無顯著統(tǒng)計學差異(見表4)。
3.麻醉過程中兩組患者各觀察時點血壓(SBP和DBP)、心率、脈搏血氧飽和度無顯著統(tǒng)計學差異。兩組患者麻醉效果無顯著統(tǒng)計學差異,麻醉平面無顯著統(tǒng)計學差異(見表5)。
4.麻醉期間兩組使用麻黃素和2%利多卡因的劑量和次數(shù)無顯著性統(tǒng)計學差異(見表6)。
臨床試驗中發(fā)現(xiàn)的不良事件和副作用及其處理情況:
所有全身麻醉組患者和硬膜外麻醉組患者均未發(fā)生不良事件。
臨床試驗效果分析:
一、有效性評價:
1、 全身麻醉:
本試驗對北京科聯(lián)升華應用技術研究所生產的可調型一次性使用持續(xù)注入器SHI3-50-10/25/35型與Grasby3500靜脈注射泵做前瞻性、隨機、對照臨床驗證。30例觀察對象全部按試驗方案完成驗證,無退出或中止試驗現(xiàn)象。
從試驗觀察數(shù)據(jù)可以看出,兩組各時點血壓、心率、BIS值及手術結束患者蘇醒時間皆無明顯統(tǒng)計學差異,反映不論應用Grasby3500靜脈注射泵還是可調型一次性使用持續(xù)注入器(術中麻醉泵)SHI3-50-10/25/35型實施靜脈全身麻醉皆可以提供合適的麻醉深度,維持圍手術期患者血流動力學的穩(wěn)定,且試驗過程中器械無嚴重故障發(fā)生,無不良事件或嚴重不良事件發(fā)生。提示可調型一次性使用持續(xù)注入器SHI3-50-10/25/35型用于臨床靜脈全身麻醉是安全有效的。
試驗組有一例患者需靜脈間斷追加異丙酚維持合適麻醉深度,雖然數(shù)據(jù)結果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統(tǒng)計學差異,但提示其注入速度的可調性受到一定限制。
2、硬膜外麻醉:
本試驗對北京科聯(lián)升華應用技術研究所生產的可調型一次性使用持續(xù)注入器SHI3-50-4/6/10型持續(xù)給藥與間斷分次硬脊膜外追加藥物做前瞻性、隨機、對照臨床驗證30例觀察對象按試驗方案完成驗證。
硬膜外麻醉并發(fā)癥包括麻醉平面過廣,導致血壓下降和呼吸困難,或阻滯效果不全。試驗數(shù)據(jù)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各觀察時點血壓、心率、脈搏血氧飽和度皆無顯著性統(tǒng)計學差異,同時患者的麻醉平面及麻醉效果兩組比較也無顯著性統(tǒng)計學差異,提示兩種給藥方式皆可提供滿意的麻醉效果,麻醉過程中患者循環(huán)呼吸穩(wěn)定,無麻醉相關不良事件發(fā)生。證實可調型一次性使用持續(xù)注入器SHI3-50-4/6/10型用于臨床硬膜外麻醉是安全有效的。
兩組患者皆有由于麻醉阻滯不全需追加局麻藥者,其追加例數(shù)和次數(shù)、劑量皆無顯著統(tǒng)計學差異。其原因為硬膜外麻醉的不足之處,與用藥方式無關。
二、安全性評價:
兩組患者共60例入組病例均順利完成手術過程,在觀察過程中無一例發(fā)生不良事件,無一例發(fā)生嚴重障礙,觀察組的性能和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區(qū)別。
臨床試驗驗結論:
可調型一次性使用持續(xù)注入器SHI3-50-10/25/35型用于臨床靜脈全身麻醉,可維持合適的臨床麻醉深度,使用過程中無相關不良事件發(fā)生,器械無嚴重故障發(fā)生。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與對照組沒有差異。
可調型一次性使用持續(xù)注入器SHI3-50-4/6/10型用于硬膜外麻醉時經硬膜外腔持續(xù)給藥,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,對患者呼吸循環(huán)影響小。與對照組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適應癥、適用范圍、禁忌癥和注意事項:
靜脈藥液持續(xù)輸注,適用于手術室內的全身麻醉維持;局部麻醉藥物持續(xù)輸注,適用于手術室內的連續(xù)硬膜外麻醉維持。
存在問題及改進建議:
建議增加用于靜脈麻醉的可調型一次性使用持續(xù)注入器的容積,改進流量調節(jié)裝置,提供更多流速選擇,以便于維持麻醉深度。
表1 患者一般資料( ±s,n=15)
試驗組 | 對照組 | P值 | |
年齡(歲) 體重(kg) 男/女 | 44±7 59 ±8 4/11 | 45±8 63 ±7 5/10 | P>0.05 P>0.05 P>0.05 |
表2 患者麻醉期間各時點觀察指標變化( ±s,n=15)
試驗組 | 對照組 | P值 | |
麻醉誘導前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 BIS
氣管插管后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 BIS
切皮后1分鐘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 BIS 切皮后3分鐘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 BIS
切皮后10分鐘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 BIS
縫合刀口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 BIS
麻醉結束蘇醒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 BIS
蘇醒時間(分) |
130 ±14 75±9 73 ±10 98 ±1 97±1
118 ±15 69±8 77±9 99±1 54±7
116 ±10 67 ±9 68 ±9 99±1 49±4
115±11 69±9 69±8 99±1 49±4
119±12 67±8 73±9 99±1 48±5
120±10 68±9 68±5 99±1 58±6
129±12 72±6 74±4 99±1 80±2
3.9±1.9 |
133 ±18 73±10 79 ±12 98 ±1 97±2
112±13 69±10 79±10 99±1 51±9
110±11 62±8 67±8 99±1 48±5
113±13 65±7 67±10 99±1 47±4
116±10 69±8 69±10 99±1 48±4
118±9 70±10 70±7 99±1 57±6
122±10 68±5 75±6 99±1 84±6
5.2±2.9 |
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|
表3 患者應用麻黃素和追加異丙酚情況
試驗組(n=15) | 對照組(n=15) | P值 | |
麻黃素 應用例數(shù) 次數(shù) 劑量 異丙酚 應用例數(shù) 次數(shù) 總劑量(ml) |
0 0 0
1 3 14 |
0 0 0
0 0 0 |
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P>0.05 P>0.05 |
表4 患者一般資料( ±s)
試驗組(n=15) | 對照(n=15) | P值 | |
年齡(歲) 體重(kg) 男/女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 | 47±9 61 ±10 6/9 130±12 70±9 74±9 98 ±1 | 44±7 64±7 5/10 135±18 75±11 76±10 98 ±1 | 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 |
表5 患者麻醉期間各時點觀察指標變化一覽( ±s)
試驗組(n=15) | 對照組(n=15) | P值 | |
給試驗量5分鐘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
給負荷量5分鐘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
麻醉平面固定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
手術開始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
切皮后10分鐘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
手術結束 SBP(mmHg) DBP(mmHg) HR(次/分) SpO2
麻醉平面 麻醉效果 好 一般 |
128 ±12 73±9 76±9 98 ±1
125 ±14 70±10 80±9 99±1
125 ±12 67 ±8 68 ±7 99±1
120±10 70±6 68±10 99±1
120±12 67±10 73±9 99±1
122±10 67±9 66±7 99±1
T8±2
13 2 |
133 ±12 73±10 79 ±10 98 ±1
123±13 72±10 79±10 99±1
130±11 62±8 67±9 99±1
127±13 65±7 72±11 99±1
125±10 69±9 71±10 99±1
128±9 70±10 70±7 99±1
T10±2
13 2 |
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
P>0.05 P>0.05 |
表6 患者應用麻黃素和利多卡因情況
試驗組(n=15) | 對照組(n=15) | P值 | |
麻黃素 應用例數(shù) 次數(shù) 劑量(mg) 2%利多卡因 應用例數(shù) 次數(shù) 劑量(ml) |
1 1 10
2 1 5 |
0 0 0
2 1 5 |
P>0.05 P>0.05 P>0.05
P>0.05 P>0.05 P>0.05 |